政讯通中心

  • 欢迎访问质量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打假动态

农产品“蹭名牌”亟待打假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 作者:佚名时间:2024-10-30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产品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成长,“三品一标”影响力稳步提升。但伴随品牌溢价和网购日益普及,一些知名度较高、溢价较强的农业品牌被侵权、被“碰瓷”事件频发,农业产区内“搭便车”“蹭名牌”等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李逵”“李鬼”难辨,更扰乱了农产品品牌市场,掣肘农业健康发展。

  眼下,特色农产品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打造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尤其是已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农副产品,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市场认可度、相较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于是,一些渴望高价的销售者、生产者动起了让自家农产品“蹭名牌”的歪脑筋。据了解,当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被侵权情况较为严重。

  质量参差不齐的“李鬼”农产品走进市场,不仅会破坏好不容易创建的品牌口碑,损害上游生产者利益,还会降低各地培育精品农产品品牌的热情,甚至对整个农业产业链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而农业品牌侵权之所以屡禁不止,与外地人冒用商品标识、本地人盲目逐利密切相关。加之网购普及后,农产品在享受广阔市场和销售便利的同时,也面临更加隐蔽、打击难度更大的线上侵权行为。

  品牌保护和“打假”刻不容缓。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模式,构建一个兼顾农业品牌保护和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为农村土特产打造“金名片”,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升级。

  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疏通优化农产品品牌保护建设渠道。加快完善农产品管理机制,持续推进注册商标、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可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和信息实时共享,针对不同特性的品牌,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全方位提升品牌管理效率和精准度,让品牌建设更完善、保护更顺畅。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加持,严堵农产品品牌侵权监管宣传漏洞。联合多部门对侵权行为严查严管,尤其是通过法律手段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获得地理标志授权的农户名录和典型侵权案例,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和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意识,从源头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徐凯鑫)

  


原文链接:http://www.nmg315.com.cn/news/304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质量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质量法治网 fzw.xfzn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8924号-32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